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观察 > 正文

消费品行业发展现状(消费品行业发展现状调查)

2024-09-20 16772 0 评论 行业观察


  

本文目录

  

  1. 如何分析市场现状
  2. 国内的休闲食品行业市场消费现状如何
  3. 消费者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4. 零售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宏观经济分析包括国内市场环境分析和国际市场环境分析。

  

分析包括消费趋势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经济增长率等。

  

分析还包括税收政策与税率、关税政策与进出口限制、人工成本、通货膨胀、政府与投资环境,供需关系,产业政策及发展方向等。

  

主要分析品类发展趋势,增长速度,市场份额,竞争情况,季节影响,渠道变化,消费者行为等等。

  

品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将商品分成大类再细分成小类,品类概念等同于行业概念,例如饮料行业按照商品品类应该是“非酒精类即饮饮料”。

  

消费者分析包括消费者画像,包括年龄、性别、分布、购买能力等。

  

消费者分析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研究、购买行为、消费场合、消费习惯等等。

  

分析跟销售相关的,包括铺货率、覆盖率、渗透率、周转率、货龄等。

  

分析跟产品相关的,包括包装、价格、口味等。

  

分析跟品牌相关的,包括消费者偏好,品牌知名度等。

  

渠道包括线上和线下渠道,线上包括电商平台发展趋势,现状等,例如淘宝、天猫、京东。

  

线下渠道指按照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的售点分类,例如卖场、超市、便利店、餐饮、旅游、娱乐、交通等,研究渠道的发展趋势、消费者行为差异、客户特点等。

  

分析城市维度的品类、产品、消费者、渠道等要素,对城市进行分级,包括一线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深圳,二线城市例如天津、重庆等,三线城市为地区、地级市、自治州等,四线城市为县级市、县城等。

  

研究不同城市的消费者购买力、消费者行为、产品铺货、渠道特征。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休闲室食品市场之一,2020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的是市场规模为7749亿元,2015-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6%。从我国休闲食品市场来看,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在我国休闲食品市场中所占比重最大,2020所占比重为24.2%。

  

休闲食品行业上市公司:三只松鼠(300783)、良品铺子(603719)、盐津铺子(002847)、双汇发展(000895)、来伊份(603777)、煌上煌(002695)、绝味食品(603517)

  

本文核心数据: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休闲食品行业按品类划分市场结构、休闲食品行业按口味划分的市场规模

  

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70-90年代,在此发展阶段物质生活缓慢回温,市场休闲食品消费以饼干和糖果为主,市场上出现娃娃头雪糕、宝塔糖、赤豆棒冰、五香花生米、三色冰糕、水果罐头;麦乳精、爆米花、大白兔奶糖等一串小零食。在80年代,膨化类食品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为90年代-21世纪,在此阶段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下,舶来品和国产零食占据大部分零食市场,出现的代表性企业有乐事、上好佳、旺旺等。

  

第三阶段为21世纪之后,随着消费升级,零食消费的充饥性需求减弱,场景化消费逐渐加强,市场消费需求呈现多维度。出现了一系列代表性企业,三只松鼠、周黑鸭、洽洽等。

  

随着消费模式逐渐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消费者对休闲食品的需求也从过去纯粹追求口感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消费者开始更加关注个性化需求的表达,并且对休闲零食健康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老中青三代消费者需求不断细化。

  

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场景日益丰富、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以及零售渠道不断改善等因素的推动,中国休闲食品市场持续增长。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休闲室食品市场之一,2020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的是市场规模为7749亿元,2015-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6%。

  

近年来,我国休闲食品行业产品品类不断增多,从产品品类来看,我国休闲食品主要包括糖果、巧克力及蜜饯,种子及坚果炒货、香脆休闲食品、面包蛋糕与糕点等。从我国休闲食品市场来看,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在我国休闲食品市场中所占比重最大,2020所占比重为24.2%。

  

休闲食品按照口味划分,又可分为辣味休闲食品和非辣味休闲食品两大类。辣味休闲食品是指原材料包含一种或多种辣味调料的休闲食品;非辣味休闲食品是指原材料中不含辣味调料的休闲食品。

  

目前,中国领先辣味休闲食品生产商持续推出新口味的产品,且已经开发了多种辣味口味的产品,以满足更广泛的消费者需求。随着消费者需求变得多样化,我国辣味休闲食品在休闲食品行业中的占比逐年增加。2020年我国辣味休闲食品行业销售额为1570亿元,占休闲食品行业整体销售额的比重上升到20.3%。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休闲食品行业消费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指导,在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和TD-SCDMA技术论坛的支持下,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HK 08325)主办的“2008中国手机产品年会暨第九届CCID中国手机用户产品满意度调查结果发布会”于11月27日在北京新世纪饭店隆重召开。

  

本届年会以“搭建产品创新平台,引领手机发展趋势”为主题,赛迪顾问不仅连续推出第九届《CCID中国手机用户产品满意度调查报告》,而且组织了大型的行业调研,隆重推出《2008年中国四、五级手机市场调研报告》、《2008年中国手机应用功能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08年中国TD-SCDMA手机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引起了与会各界同仁的强烈共鸣。

  

总体满意度稳步攀升,主流品牌满意度差距缩小

  

产品满意度再度攀升,满意度高达73.2%。赛迪顾问2008年中国手机产品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产品满意度增长至73.2%,比2007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产品满意度再度攀升。近年来,手机产品满意度稳步上升,一方面在于由研发、设计、制造及配套构成的手机产业链日渐完善与成熟,消费者关注的产品质量、外观、价格等显性因素在产品满意度中的重要性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在于由技术与产品成熟、产品价格大幅下降、运营商捆绑套餐、创新功能普及加快、维修成本高等原因导致的产品更换周期缩短,消费者对产品层面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主流品牌满意度差距缩小,中兴等国内企业满意度快速提升。2008年手机用户对主要品牌的产品满意度评价中,国外品牌相对而言较有优势,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和索尼爱立信等品牌的满意度均超过70%。而中兴、联想等品牌借助自身技术优势和产品竞争力,以及近年来系统化开展的产品品质提升工程,产品满意度迅速提升,特别是中兴手机运营商定制规模较大,借助运营商的品牌优势和增值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加之中兴不断加大手机功能创新和研发力度,多重角度提升了用户满意度

  

零售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下:

  

零售行业在疫情的影响下,已经变成了我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超市、便利店、无人售货机都在切换模式,从线上模式变成线上模式,更方便消费者下单,同时也可避免近距离接触。

  

根据零售行业分析数据,2015年我国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6.9亿元,到2021年约为39.2亿元。5年复合增速为7.82%。其中网上零售额占比从2015年的10.8%上升到2021年的24.9%。

  

从零售结构整体来看,我国的零售结构以小规模的商店居多,特别是个体商店的比重高达92%,每个个体商店的平均从业人员只有1.75人。即使是大型零售企业,其组织规模仍然偏小。

  

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商业正从产品渠道为王向消费者为王的发展思路转变,新零售电商系统平台搭建将更具自我学习和自我适应的特征:商业发展重心将从城市中心区域转向居民社区,消费品市场将出现更多具有城市特色和区域特征的零售品牌,改变“千店一面、千店同品”的现象。

  

一是零售商利用数字标牌、电子试衣间、智能定位、自助终端和VR展示等一系列智能应用,带给消费者智能化和场景化的购物新体验。

  

二是产品功能将保持快速迭代,接触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成为消费者获取知识、彰显个性的新途径。

  

三是零售品牌将更清晰地向消费者传达品牌文化及品牌定位,商品陈列以生活方式展示为目的,单个门店中的商品品类更加丰富。

  

3、高品质商品、服务与文化相融合

  

我国正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市场,消费品市场仍具有较大增长潜力,我国的品牌商和零售商将抓住国内市场的发展机遇,从三个方面树立消费者对本土品牌、本土零售企业的信心:坚持文化自信,深耕国内市场,净化市场环境,构建诚信零售体系,回归工匠精神。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我国网民增速呈放缓趋势,电商下一步的竞争重点将从吸引流量转向挖掘客户消费潜力: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减少差评率,提高用户忠诚度;积极布局线下;通过并购、交叉持股等方式,让电商与实体店利益捆绑,使线上线下融合进入双赢阶段。

  

5、多种业态将呈聚合式、生态化发展

  

未来的新零售电商平台建设商业环境将继续朝着聚合式、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围绕社区消费需求,围绕服务消费需求,围绕零售巨头的业务需求,金融、物流、咨询等一批功能更加细分、专业性更强的生产服务型企业将呈生态化发展,提高大型零售企业的经营效率,提升居民消费质量。

  

信息时代,商家和消费者所掌握的信息差距逐步缩小,以广告为主的单向传播方式效果不断衰减,口碑、信任成为零售品牌得到消费者认可的重要因素。因此,零售商将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交属性:利用微信、微博、大众点评等主流社交平台;通过与消费者保持高频次的互动;构建消费圈层。

消费品行业发展现状(消费品行业发展现状调查)


复制成功